清华大学电机系党委书记 于歆杰教授
这是一个变化速度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的时代,各种黑天鹅事件频发,貌似毫不起眼的新型冠状病毒竟然能让整个人类社会停摆。国际化与反国际化之间从未有过如此之大的冲突,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深刻而迅猛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同时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称之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个变局对高等教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即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为快速变化的中国乃至世界选拔与培养10或20年之后的栋梁之才?
我想,高等教育当前最需要完成的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能够适应变局的那些栋梁们,要有发现前所未有问题的敏锐度,解决突发复杂问题的见识和开展从0到1创新突破的能力。
清华大学推出的“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与“住宿制书院”相结合的强基计划执行方案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可行途径。以我所在的电机系参与的未央书院为例,它充分利用了清华大学在数理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的综合优势,让学生在本科期间同时进行一个理科专业和一个工科专业的培养,既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又具备解决影响人类发展的工程前沿问题的能力,并且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书院氛围中相互砥砺,以期获取前述的敏锐度、见识和能力。
在未央书院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更为精细化的培养方案设计与书院氛围营造。教学管理者要以通专融合思想为核心,开展理工融通、本博统筹的培养方案设计,在确保通识教育4年不断线的同时尽可能吸引学生参与前沿探索。核心课程教师要更多地在课程中引入挑战性学习项目,让学生体会发现知识的艰辛与快乐。书院导师要用更多时间与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领悟并传承清华精神。只有这样,课程和人才的聚集才有可能带来培养成效的聚变。
最近几年,清华大学在本科人才招生与培养方面的创新举措不断。从专业到大类,再到书院,变化的是招生方式,是培养方式,是出口去向,这些都是显性可察的。但请务必认识到,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存在着大量不变的要素:对基础的强调、对创新的重视、对文化的关注。这些要素正是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最好诠释。这些要素也是支撑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一路走来,迈向世界顶尖大学最牢固的依托。
可能我们永远无法准确预测突变的到来,但在突变来临之际,只有具备扎实基础,敢于迈向未知领域,并且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才可能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既保持行动力,又兼备定力?怎样才能既敏锐地看到变化,又智慧地发现变化后面不变的规律?这是每一位清华人和准清华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好该如何回答了吗?